同雪网 SkiChinese.com 北美滑雪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Login

免注册即享有会员功能

搜索
查看: 8669|回复: 3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分享国内猫狗技术佳作.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1-4-29 10:01:44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xinxinqi 于 2011-4-29 11:05 编辑

转贴次作,献给还在受猫狗欺负的广大同雪.

今年滑雪,光顾着提高公里数,忽略了技术,收效甚微.雪季结束了,再好好看看技术文章.

国内滑雪起步,应该跟坛子上的多数人差不多同时,但我们多数人(安省除外)的滑雪条件,应该比国内要好很多.

希望坛子上的大侠,仙女们,多写写这样的文章.

先给联接,再把内容贴过来.

猫狗,猫跳,蘑菇,GOGULS,BUMPS



沙发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4-29 10:12:33 | 只看该作者
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热爱mogul的朋友们!并向首探mogul的绿野晨峰和诲人不倦的南山卢建,表达深深的敬意!


一、
地形

        Mogul是指雪道上连绵起伏的雪包,它形成的原因很简单,任何雪道只要有人滑行、无人平整,过不了多久就会沟壑纵横。可以说滑雪本身造就了mogul,这是滑雪者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。

        Mogul由两部分组成:雪包和连接雪包的通道。图1展示了典型的mogul地形。



1mogul的地形。底图引自Lito Tejada-Flores的著作《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》,绿野网友“露水”提供。




1、雪包

    雪包的结构可以用“前后左右”四个字来概括。

    先来看一个独立的雪包,雪包在刚形成时一般是圆润的,象可爱的小猫的脑袋。按照朝向,雪包有前后之分。面向山下的是前坡(或称前脸),面向山上的是后坡(或称后脑)。2号雪包被红色椭圆包围的区域,就是这个雪包的后坡,这个区域之外就是雪包的前坡,两者以包顶作为分界线。

    雪包的前坡(前脸)最富于变化,由于滑行的作用,它最终会被分割为左右两个斜面,它们的交线就是雪脊(或称鼻梁)。常被滑过的那一侧会被切削成峭壁,而不常滑行的那一侧会保持平缓的雪坡。注意观察2号雪包前坡的左右部分,左侧(以滑雪者的视角)是滑行的必经路线,不断的滑行把本来平缓的“坡”切成了陡峭的“壁”;右侧看来人迹罕至,所以依然保持着它形成时的原始样子。3号雪包前坡的左右两侧,由于通过的机会均等,所以都形成了壁,两壁相交就会出现刃状雪脊。


2、连接雪包的通道

    连接上下两个的雪包的通道是雪桥和雪沟。

    雪桥和雪沟并没有明确的界限,更多的是来自感觉。上雪包的前坡与下雪包的后坡相连,这就是Mogul滑行的通道。如果这条通道平坦宽阔,那就是雪桥,如图1中连接12号雪包的通路。

    雪桥只是暂时的,是雪沟的前身,在一次次的滑行中,量变向质变发展,雪桥会被逐渐“挖”成深深的坑,这就是雪沟,如图1中连接23号雪包的通路。

        Mogul不是一成不变的,雪板就象刻刀,通过“切削”与“堆积”两种作用,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雪包和雪桥的形状。切削作用是挖坑运动,使路线变难;而堆积作用填坑运动,让路线变易。滑雪者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技术以适应地形的变化,这正是mogul滑行的一个难点。


二、
原则

    在我们开始谈论mogul滑行之前,必须先明确3个基本的原则,这些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经验的总结,应该仔细地品味,并最终成为你行动的指导。


1、向导原则

   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,mogul不是障碍,而是滑行的向导,这就象雪板穿在脚上不是累赘而是工具一样。许多人滑不好mogul,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善于利用地形,mogul本身已经为滑雪者提供了转弯和减速的天然机制,就是路线。只要在路线中滑行,就是顺其自然,就会事半功倍。举一个现实的例子,长江之水之所以能在三峡中曲折跌宕,不是因为江水的睿智,而是群山早以为它规划好了奔腾的路线。

    其实mogul比宽阔平整的雪道要更容易滑行,这听起来象天方夜谭,但却绝对是事实。平整的雪道也就失去了向导,你有无数条路线可供选择,但在Mogul中,可以滑行的路径是有限的而且是固定的。在图2中,能滑的路线就只有5条,从L1L5Mogul定线的原则很简单,就是在滑行时永远要找身体侧后方的那个包作为落脚点,如果是向左转,则找右下方的那个包,向右转则找左下方的包,参见L4路线中1-4的分解滑行示意。大回转则完全相反,滑雪者总是在自己的侧前方而非侧后方发起下一次转弯,所以大回转与小回转(mogul)最本质的区别并不在于回转半径上,而是定线原则的不同。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小回转和mogul非常重要。



2mogul路径的选择。绿野网友“板蓝根”提供。




    总之,mogul就是一位高明的舞伴,如果你想翩翩起舞,就要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怀抱,任由其引领,顺之则飘逸潇洒,逆之则连滚带爬。


2、向前原则

    “向前、向前,向前”这是解放军军歌的第一句,这句歌词是如此的美妙,在催动战士进攻的同时,竟也点中了mogul滑行的动作要点。

    三个向前中首先是重心向前,这无需多说,但做起来很难。因为恐惧,安全的本能让你后坐,一旦后坐所有的动作便无法做出,速度失去控制,更大的恐怖向你袭来……。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,首先要从心里上破除已经形成的安全本能,这需要持续的练习,但绝对可以做到。第2个向前是“手向前”。在mogul滑行中,90%的重心后坐是由手引起的,尤其是在点杖后,把你的手永远放在身体的前面,眼睛能看到的地方。最后一个向前是“目光向前”,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3个雪包以远的区域,开阔的视野不仅可以让你提前发现路线、及早规避障碍,更可以降低主观对速度的感觉,带来更流畅的滑行。


3、并腿原则

        Mogul是复杂的地形,需要双板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滑行平台。分开的双板往往意味着你身处2块完全不同的区域,可能一只脚已在雪沟,另一只脚还在雪包上。并腿是一个标志,并得越紧就越高贵。在你第一次上mogul前,就要牢固地树立这样一个观念:人可摔,腿不可分。恐惧不仅会让重心后坐,更会让双腿分开。应对的方法是从慢速开始,只要神圣的双腿不分开,无论滑得多慢都不难看。
板凳
发表于 2011-4-29 10:12:38 | 只看该作者
又是沙发?
地板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4-29 10:13:26 | 只看该作者
三、
起舞

        Mogul的魅力就在于独特的地形,地形之奇孕育了回转之美。在mogul中,与其说是在滑,不如说是在舞,流畅的滑行更是精灵在起舞,这是每个热爱滑雪的人心中的梦想。但置身其中,人们往往又会发现,自己是那么无助,一次次的摔倒就象是对雪包的臣服。Mogul的难度就在这样的心理恐怖中被渲染和夸大。主流的思潮认为,Mogul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小回转的基础上才能去尝试。这是最大的误导!其实只要掌握了平行转弯技术,人人都可以跨入mogul的门槛。就象“里奇”把小回转归纳为6个渐进的级别一样,mogul也存在着3种迥异的滑行方法,由易而难分别是“滑动的舞步”、“流动的舞步”和“灵动的舞步”(见图3)。

    初学者只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,从最简单的滑法开始,认真去体会,勇敢去尝试,最终一定可以在mogul中炫出最美妙的舞步。



3mogul的舞步与路线。底图引自Lito Tejada-Flores的著作《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》,绿野网友“露水”提供。




1、
滑动的舞步:搓

     “滑动的舞步”是入门级的mogul滑行技术,动作要点就是“完全横滑”加“原地转弯”。所经过的是一条“直行路线”,见图3中的黄色线条。

    这条路线就是雪包前坡的滚落线。沿滚落线滑行有两种方式,直滑降和横滑降,前者的别名叫“放速冲坡”,如果出现在mogul中,这意味着最悲惨的摔跤;而后者是最安全的滑法,几乎可以应对除粉雪外的所有难度的雪道。然而遗憾的是,如此全能而又如此简单的一项技术,被太多的人忽略。记住,mogul的起步是从横滑开始的!

    横滑从包顶开始,沿着雪坡滚落线下降,100%的横滑意味着持续的搓雪,持续的搓雪带来安全的、均匀的、你可以接受的速度,滑雪就是这样,只要你能控制住速度,你就赢得了主动,对坡度和地形的恐惧就会消失,动作就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。

    在mogul中横滑,有两点需要注意:首先,雪包的前坡有左右两个不同走向的斜面(见地形篇),每个斜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滚落线,如果你选择了某个斜面作为路线,那就要沿着这个斜面的滚落线滑行。其次就是所谓的“转弯困惑”现象。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。滑雪者沿着图3黄色的直行路线从1号向2号雪包横滑,这时他的雪板指向左侧,而人却向右侧位移。多么荒谬,向左转弯,向右移动!但事实就是如此。人们想当然地认为,我向左转弯,必然会出现向左的位移。其实向左的位移只能说明,在转弯结束后,还有一个向左的斜滑降出现,滑雪者利用这段斜滑来准备下一个向右的转弯。真正的小回转是不能有这段斜滑的,一个转弯结束的地点就是下一个转弯开始的地点,Mogul也是一样。一个滑雪者在mogul中应该这样规划他的路线,如果在包顶向左转弯,要找右下侧的那个包做为落脚点;向右转弯则去找左下侧的包(见图5)。

    横滑从上雪包的包顶开始,一直到下雪包后坡的腰部(crest)位置为止,这里就是本次回转的出口,也是下次回转的入口,一个新的转弯就从该点启动,见图4



4:滑动的舞步。示范:veve,绿野网友“非常口令”拍摄,提供。




    转弯以点杖为开始,位置在包顶。与一般平地上的回转不同,在mogul中,点杖就象心跳一样必须,任何一次的缺失都会导致节奏的全面混乱甚至是摔倒。Mogul的点杖不仅是协助完成重心转换这么简单,更重要的是,在入弯前,插入雪中的雪杖提供了一个牢靠的支点,帮你稳定住身体,另外雪杖产生的顶推阻力还能瞬间减慢滑行速度,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转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但是这种点杖的方式也会产生一个问题,就是雪杖留雪时间过长,而与此同时身体仍在向前运动,这样手就非常容易被带到身后,进而导致上身后仰。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手向前压,并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方,随身体一起运动。这样杖尖虽然插在雪里,但是被手握着的杖柄会同样向前运动,直至最后,杖尖与雪面自然分离。

   “滑动的舞步”强调在横滑结束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转弯,能原地转弯最好。快速转弯的前提是较低的入弯速度,而这正是此前横滑的目的。转弯的过程是这样的:点杖后从雪包后坡的“出/入口(crest)”入弯,在接近包顶的位置,雪板沿水平方向旋转到包的前坡,整个转弯过程只有水平运动,没有垂直运动。本次转弯结束后,是另一段横滑的开始,如此循环。在刚开始练习时,可以慢速、分解滑行,一包一停,然后逐步过渡到多包一停,直到最后完全连贯起来。

    “滑动的舞步”是如此的简单,仅需要滑雪者具备平行转弯和横滑这两项基本功即可,但它又是如此的震撼,许多朋友在掌握了技术要领后,很快就能流畅mogul,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,找到了全新的滑雪感受,激发起去探索更难雪道的冲动。能不能下mogul是一个门槛,无论用什么样的滑法,只要能跨过这个门槛就是质的飞跃。

   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,“滑动的舞步”还有很大的局限性,雪坡是它最适合的舞台,而mogul的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,趋势是越变越难,“坡”被削成“壁”,“桥”被淘成“沟”。在连接12号雪包的平缓雪桥上横滑是很舒服的,但从2号雪包的左前壁横滑下来则是一场恶梦,因为它太陡了,滑雪者一定是掉进雪沟里的而非滑进去的。在壁和沟之间,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滑行技术。


2、
流动的舞步:荡

        Mogul无绝人之路,总有一双无形的手,在毁灭一条路线的同时,也在创造着另一条新的路线。当横滑路线中断后,图3中红色的雪沟外弧路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。为什么会是这条道路?实际上这是由mogul的向导原则(见原则篇)决定的。让我们想象有一股水流在mogul中流淌,它一定会顺着雪沟的走向,不断变换着自身的流向蜿蜒而下,所行径的路线正是这条弧线,另外经过雪包的层层阻挡,水流的速度会得到有效的控制,并以舒缓的方式前进,而非狂泻而下。滑雪者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水流,在天然向导的引领下,沿着这条外弧运动,就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滑行境界,我们称之为“流动的舞步”。

    初看这条路线可能很多人会摇头,因为不进入雪沟滑行是他们固守的原则。我们经常看到,有的人一旦进入雪沟,便开始无法抑制地加速,直到最后,在雪沟的出口,整个人象炮弹一样被发射出去。因此雪沟也留下了“回旋加速器”的骂名。

    在雪沟中真的无法控制速度吗?要想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雪沟。雪沟在形成的过程中,与之相连的上下雪包也在变化着,上雪包的前坡会被刮成壁(见2号雪包的左前壁),而下雪包(见3号雪包的后坡)则正好相反,从上雪包刮下来的雪都在下雪包的后坡位置堆积,使它变得平坦而舒缓。上雪包的前坡越陡,下雪包的后坡就越缓,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两坡相夹就是雪沟。雪沟的截面呈倒梯形(象字母V),雪沟底部的宽度会随着不断的滑行而向外扩张,但最终会由于后坡的阻挡而固定下来,接下来的滑行只会加深雪沟的深度而不会再改变沟底的宽度。所谓“内弧”就是前壁与沟底的交线,而“外弧”就是后坡与沟底的交线。在外弧上滑行也就是在后坡上滑行,之所以把路线放在这里,就是因为它提供了至关重要而又方向正确的倾角(与前坡的正好相反),这个倾角正好为雪板转弯提供了所需的向心力,这与高速公路在转弯的地方会把路面做成倾斜的是一个道理。另外在出弯后,外弧还有一段很长的、与滚落线近乎垂直的路径,这又构成了天然的减速地带。雪沟的是如此慷慨,既提供了转弯的动力,又提供了减速的阻力,为此我们应该还原她真实的名字:回旋减速器。

    “流动的舞步”强调的“荡”就是指绕开陡峭的上雪包前壁,直接进入到下雪包的后坡滑行。这需要与前坡横滑完全不同的技术-板底蹬雪滑行。在平坦的雪道上我们是用板刃推雪来减速和转弯,板底是用不到的。而在后雪坡上,由于倾角的存在,滑雪者只要把板底踩实并蹬住,转弯就会自然进行,这不是立刃转弯,更不是搓雪转弯,而是一种全新的形式-地形转弯。由于使用板底来蹬雪回转,所以就要比单纯的板刃推雪省力得多,对膝盖的磨损也要小得多,只有在mogul中,踏着流动的舞步,才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回转的美妙,见图5



5:流动的舞步。底图引自Lito Tejada-Flores的著作《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》,绿野网友“露水”提供。





6:雪沟外弧上的“荡漾”。示范:丸山贵雄,绿野网友“红花梁”提供。





    外弧是连接两个雪包的最长路线,沿着它滑行,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反应、去控制,去体会。渐渐的你会找到一种感觉,一种悠然荡漾的感觉,就象久违的秋千,我们就是这样从一个包荡向另一个包,犹如在U槽和波浪道一样,见图6。另外,外弧还有着最锐利的内弯角,它会带着你滑出最有深度的回转,见图7。回转的长度和深度是速度的天敌,同时也是外弧慷慨的礼物。



7mogul中的“深度”回转。示范:qt,绿野网友“非常口令”拍摄,提供。




    “流动的舞步”有两个技术要点,一是“跃”,二是“团”。转弯依然是从点杖开始的,然后滑雪者要从出/入口(crest)位置直接跃入雪沟(见图5),跃的时候板尾轻提,向臀部靠拢,这个动作和从断崖上跳下去的动作是一样的,只不过后者需要腾空。在“跃”的刹那,双板处于失重的状态,这时可以轻松实现换刃,其实“跃”的本质就相当于引身,但不一定以引身的形式表现。接下来要用最短的时间,走最短的路径,从内弧过渡到外弧,最后沿着外弧滑到另一个crest(见图8),这时需要主动完成一个团身的动作,以应对来自雪包的冲击,见图9。更多团身的细节将会在下节介绍。



8:从左侧看雪沟外弧滑行。截图自Lito Tejada-Flores的视频作品《breakthrough on the new skis III》。





9:上包时的主动“团身”动作。示范:常识,绿野网友“owenzhu”拍摄,提供。




    “流动的舞步”对应古典小回转技术,动作实用而又飘逸潇洒。在图5中起舞的那位示范者叫Lito Tejada-Flores,是古典小回转的大家,他的专著《滑雪的突破》在欧美很有影响。

    最后,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。“流动的舞步”是用板底来滑行,而在粉雪中同样是用板底来滑行,两者使用着基本相同的技术,甚至连翘板头压板尾这样的细节上都很相似(见图89)。如果你能以“流动的舞步”娴熟地在mogul中滑行,那么日后在粉雪中,你也一定会得心应手。可以这样说,在人工雪场的环境中,mogul提供了对野雪的最佳模拟,无论是从技术上,还是从感觉上。
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4-29 10:16:54 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xinxinqi 于 2011-4-29 11:17 编辑

滑出回转之美9:Mogul中的舞步(二版)-第二部分

3、
灵动的舞步:跳

        Mogul地形的变化,就是技术进步的动力。横滑无法应对深坑,而“流动的舞步”则难以应对密集的雪包,这时包之间的距离变短,外弧也相应变短,这样就压缩了滑雪者的回转空间。

    在天然条件下,雪包一般向陡峭和深坑的方向发展,不会变的密集起来,但在人为的环境中,完全可以造出任何密度的雪包,这时我们就需要更有挑战性的技术,以“灵动的舞步”来完成滑行。“灵动的舞步”是跳跃的艺术,我们常把mogul叫做“猫跳”或者“跳包”,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滑雪者根本不用离开雪面,只有在这个阶段,跳才成为必须。

    现在有一条河,但没有桥,只是在水中蜿蜒地放置了一些可供落脚的石头,直到对岸。要想过河,你一定是先跳到一块石头上,站稳后寻找下一个落脚点,然后再跳过去,只到最后到达彼岸。由于怕掉进河里,初期你会小心翼翼,但熟练后,你就不用停顿而是连贯地跳跃,猫就是这样做的。

   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mogul,雪坡就是河流,密集在雪坡上的雪包就是河中的石头,从一个雪包到另一个雪包的过程不再是滑行而是跳跃,这样连接雪包的通道是长是短、是陡是缓都不再重要,反正那里已经是你不能涉足的地域,如果进去了,也就说明你掉到河里了。


10:灵动的舞步:团身与起跳。示范:来自芬兰的欧洲猫跳亚军,引自南山滑雪场官方网站。




11:灵动的舞步:沿雪沟内弧上方腾跃。示范:来自芬兰的欧洲猫跳亚军,引自南山滑雪场官方网站。




12:灵动的舞步:横板落地减速。示范:来自芬兰的欧洲猫跳亚军,引自南山滑雪场官方网站。



    “灵动的舞步”中的每个落脚点,依然是后雪坡的出/入口(crest)位置,腾跃后的路线基本是贴着雪沟的内弧的上方前进(见图11),这是一条接近直线的路线。在腾跃的过程中不可能对速度进行控制,唯一施加控制时机就在落地的瞬间,在落地前,要雪板把调整到与滚落线垂直的位置,这样触地后雪板会对后雪坡产生很大的推力,其反作用力就成为减速的阻力(见图12)。

    “灵动的舞步”是现代小回转技术的mogul版,两者在技术上可以相互印证,都强调上身的绝对不动、下身的大幅摆动和快速的点杖。对上身不动的要求很高,首先要做到上身不随转弯方向而旋转,其次是不出现指向转弯圆心的倾斜,最后是上身的前倾角度基本不变。点杖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稳定身体,但速度要求更快,一触即止。

    另外还有一个动作需要特别关注,这就是“团身”。在mogul中大幅度的引身并不提倡,因为这需要上身完全拉直,而上身一旦参与,动作的效率必然降低。引身是上纵的感觉,是主动的;而团身是蹲起的感觉,是人类适应起伏路面的一种本能。两者在动作幅度上差别很大,所以现代的滑雪理念更倾向用轻灵的团身来替代引身。团身一般是在点杖的同时将下身压缩到最大(见图10),用以吸收来自雪面的反弹力量,其原理就象汽车减震系统的弹簧。入弯后膝盖向上拉伸恢复正常的滑行姿势,在此期间上身的前倾角度基本不变。

    “灵动的舞步”作为最高级的mogul滑行技术,需要深厚的功底,所以最好在娴熟掌握了前两种mogul滑行技术之后再去尝试;另外这种滑行方法的对膝盖的冲击较大,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伤害,所以不宜经常使用。比较而言,“流动的舞步”是更实用的技术,足以让你滑遍天下。

    总的来说,Mogul是一个变化着的难题,永远要用与包俱进的眼光来审视它,不过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。在开始的时候,我们是在“面”(雪坡)上滑动,当“面”不存在时,我们在“线”(雪沟外弧)上滑行,当“线”也变得模糊时,我们在“点”(crest)上跳跃。如果有一天连“点”都湮灭的时候,我们就去飞。


四、
感慨

    无法考证中国的民间滑雪运动是从何时开始普及和兴盛起来的,但mogul的历史确实只有短短的几年。在03-04雪季,开始有为数不多的人困惑于南山高级道的雪包和深沟,并思考如何去滑行。晨峰于04128lvye.org发表了《南山猫跳道心得体会之抛砖引玉版》一文(http://www.lvye.org/modules/lvyebb/viewtopic.php?view=1&post_id=692491)。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阐述mogul滑行的文章,里面的多数观点即便是现在看来依然是正确的,同时该文也是对那段探索岁月的总结。

        04-05是一个沉默的雪季,人们更多的迷醉于走刃回转的酣畅之中,mogul就在那里,却少了亲近她的人,也许是大家觉得她太难以接近了。相比之下05-06雪季则是一个转折,经过了两年的沉淀,mogul孕育着大发现。绿野的“常识”第一个流畅地滑下了南山的高级mogul道,据说在此之前,他连续滑了7天。“常识”的成功是一个信号,它表明mogul并非那么狰狞,是完全可以接近,甚至象捅破一张窗户纸那么简单。随后越来越多的绿野网友能够滑下mogul,使用的技术基本上都是“滑动的舞步”。直到现在,掌握了mogul滑行技术的人依然不算很多,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汇聚在“绿野”这个民间团体里面。

    提到mogul大发现,就不能不提卢建,没有他极富耐心的指导,就不会有那么多掌握mogul滑行技术的人,他的弟子可谓遍天下。06-07雪季我在南山参加登山滑雪培训,再次见到了这位充满活力的老板,他依然是那么健谈、那么有煽动力,他给我们介绍南山的未来,细致地讲解某个滑雪动作,拉着他认为合适的人一起编队。在卢建身上最好地体现了对滑雪的态度,因为热爱,他成为了顶尖的高手;因为执着,他把爱好变成了事业进而发展成产业。卢建还在南山雪场极富远见地开辟了mogul中级道,给了更多人去尝试的机会。

    在国内mogul短暂的发展史中,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mogul隔一年火一次的周期规律。06-07雪季,mogul就不能算是热点,几场大雪让人们更多地移情野雪。但按照这个规律,07-08雪季必将迎来mogul发展的高潮。事实也是如此,这是积累后的爆发,现在滑mogul的队伍正在迅速壮大,新人倍出。每个人第一次触及mogul都充满着恐惧,但也都怀揣着流畅而下的梦想。梦想不难实现,但需要有一颗不变的痴心。板蓝根在lvye.org上的签名曾经是“何日猫跳南山”,常识也有过抱着板子走下莲花山高道的经历,而现在,他们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,超越的对象,这就是坚持的回报。

    国内第一代真正意义的民间滑雪高手,许多都是伴随着对mogul的迷恋而成长起来的。在他们身上无一不体现着对这项运动的痴迷,他们把整个的冬天都交给了雪,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。最终决定一个人滑雪水平的是他疯狂的程度,如果你能同样的投入,你也一定能同样的出色。在这个飘雪的季节里,mogul就在那里傲然矗立,等待着人们去起舞。行文至此,心潮已然澎湃,题诗一首,让我们投身猫的怀抱……


   坡陡包密沟深,

   高手腾跃屈抻。

   谁能与猫共舞,

   自有绿野诸君。


nb80008年元旦于达沃斯


二版后记

    一版贴出后,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回复和指点。板蓝根对mogul线路的选择进行了论述,本版收纳。一版结尾诗最后两句为“谁能与猫共舞,唯有常识蓝根”,老工人建议改为“谁能与猫共舞,自有绿野众人”,建议很好,如果一项运动只是个别高手的领地,那一定不会长久,更不会发展。



    本文的文字部分为原创,可以转载。转载时可以不注明原作者和出处,可以删改,可以用于商业目的。图片部分均非本人作品,引用时请谨慎,并做应有说明。
6#
发表于 2011-4-29 11:05:12 | 只看该作者
c'est bon
7#
发表于 2011-4-29 11:35:45 | 只看该作者
文中引用了很多Lito 的图片。
国内也有Lito follower。太好了。
Lito 三盘DVD 中第二盘专讲mogule 和 powder
8#
发表于 2011-4-29 12:36:46 | 只看该作者
我一直在想:

如果能蒙上眼睛从绿色的蘑菇上流畅的下来, 那就是算出师了...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?

点评

with u 2  发表于 2011-4-29 16:06
The force will be with you  发表于 2011-4-29 16:00
9#
发表于 2011-4-29 12:40:31 | 只看该作者
老七总算是开始关注技术了, 一出文就不同凡响
1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4-29 13:18:46 | 只看该作者
Bingster 发表于 2011-4-29 12:35
文中引用了很多Lito 的图片。
国内也有Lito follower。太好了。
Lito 三盘DVD 中第二盘专讲mogule 和 powde ...

刚才下单了.三盘DVD+一本书.CAN$82.

不过我觉得吧,象我们这样条件,FOLLOW哪个滑雪技术,真的一点区别也没有.就不要总去较真了.
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东西,就是最好的.

老鹰呀,滑雪无止境.真的很难.你吧,要是有了很多MOGUL经验,树林经验,大山经历,还有粉雪和PARK,就能明白我说的了.
上次在SUGARBUSH,都不好意思在那儿滑了,特别是缆车下面的道.



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SkiChinese  

GMT-5, 2025-9-13 09:35 , Processed in 0.040620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