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雪网 SkiChinese.com 北美滑雪论坛

标题: 压力控制就是个伪命题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IntoTheWind    时间: 2014-2-20 22:06
标题: 压力控制就是个伪命题
本帖最后由 IntoTheWind 于 2014-2-20 22:41 编辑

在滑雪的技术空间里, Pressure Control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维度. 单独讲或练PC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.

Pressure是其他几个基本维度, 比如立刃角度, Fore/Aft, Speed 叠加的结果, 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有效控制的量度.
虽然Pressure是很重要的, 但是不能直接控制的东西, 不如当它不存在.
所以, 滑雪的空间里只有Pressure, 而没有Pressure Control.

不要跟我说Release的反弹力, 那个是对Pressure这个结果的运用, 而不是Control.
也不要跟我说蹬腿收腿, Flexion / Extension的首要目的是Release / Engage, 还有吸收. Pressure是副产品.
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4-2-20 22:15
本帖最后由 KuoiGuaBoarder 于 2014-2-20 22:54 编辑

calm down, calm down,  基本的吸收振动的能力还是要的, 要么只滑面条, 要不然会得脑震荡


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4-2-20 22:16
得道者升天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4-2-20 22:20
进了包以后, 你不主动吸收不行啊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4-2-20 22:57
哥现在125, 啊牛才70, 要猛灌50帖, 那里有那么容易
作者: bullpower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0:03
先整明白+滑出来啥是MOBILITY再说吧,行吗?诸位说啥就是啥的大侠。。。。。
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6:44
大侠说的信息量太大了,看不懂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7:18
[youtube]f9f_6-Iujv4[/youtube]
作者: bullpower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8:45
深深膜拜楼主PM2.5雾霾里的小桔灯


作者: bullpower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9:24
滑雪就是条修仙路,太难了,改聊斋不错,外面冷风暴雪
咱家里火锅啤酒聊压力控制
作者: cactus010    时间: 2014-2-21 09:28
真心膜拜我们的同雪。你们都是怎样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教学录像的?
就拿这个来说,灯虽然是亮,可离我太远了。只凭意会,俺还是掌握不得。
作者: YihanChen@FB    时间: 2014-2-21 19:54
cactus010 发表于 2014-2-21 09:28
真心膜拜我们的同雪。你们都是怎样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教学录像的?
就拿这个来说,灯虽然是亮,可离我太 ...

想掌握技巧就别去看什么视频和技术帖,一个字,摔。我也就滑2个雪季,我个人体会是,首先理解原理,别去看那些纯技术贴,什么角度计算之类的纯属嘴滑,理解最基础的原理,比如我的理解,转弯就是靠外板立起来的角度和雪产生作用力,雪对外板的阻力给我转向的动力,这个一理解第二步就是不怕死,跟着人家依样画葫芦,模仿人家的动作,第一次摔了没关系,继续,摔个十几次就会有体会,技巧都是摔出来的,怕死练不好滑雪
作者: barkley    时间: 2014-2-21 19:56
pressure control在我的感觉里,是个细活儿。对付复杂地形不同雪况必备之技能。外在表现是上身核心的稳定,内在表现是腿部对板压的直觉反应。
作者: 阿慢    时间: 2014-3-30 15:14
通过慢的滑雪教学实践证明,压力控制是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要素进行控制的,即使是初学者,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学来达到尽早建立板压的
作者: smilefish    时间: 2014-3-30 16:41
阿慢 发表于 2014-3-30 15:14
通过慢的滑雪教学实践证明,压力控制是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要素进行控制的,即使是初学者,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教 ...

有道理         
作者: IntoTheWind    时间: 2014-3-30 19:35
阿慢 发表于 2014-3-30 15:14
通过慢的滑雪教学实践证明,压力控制是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要素进行控制的,即使是初学者,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教 ...

说来听听?
作者: 阿慢    时间: 2014-3-31 00:46
本帖最后由 阿慢 于 2014-4-1 09:07 编辑

说来听听?[/quote]

白天用手机发的,就直奔主题了。到家了,用电脑好好码点字说说我的体会。

在我教初学者犁式的时候,一般我会说一句口诀:“站在外脚上来转外脚。”同时要求学员减少內脚的立刃程度,这个里面就含有压力控制的要求:压力往哪里加?    加在外板上。同时也包含了timing and coordination,就是给外脚加压的同时,內脚要干什么,timing上的配合。

再进一步,等到初学者能够连续完成犁式转弯之后,一般转出来的弯都不够圆,站姿也常常会靠后。这时我会要求他们在fall line之前一点点就开始做转换(transition),并且要求原內脚转换成外脚之后的压力要踩在前脚掌的内侧,这样有利于推转雪板;同时开始做toppling(就是在入弯时往前“扑”(我不喜欢用 扑 这个字,但是好像比较容易理解,so。。。)来跟上坡度的变化以达到把板子控制在脚下的目的。到下一个转换之前我要求学员的小腿肚略微靠到鞋的后帮,这样压力点也就会落在脚的后部了。这个里面同样包含了pressure control和 timing and coordination的要求,什么时候开始做转换?弯要结束的时候;什么时候“扑”?弯开始的时候;脚下的压力点是如何变化的?从前向后。这样要求以后,一般经过几次讲解和纠正,学员大多可以做出比较好的high C来。至于如何教给学员给脚的不同部位加压的问题,我想出了一个系列drill,也就是我在“推、立、转“的帖子里面预告的那个练功的法门,实践证明非常有效,效果是立竿见影!


作者: bullpower    时间: 2014-3-31 07:17
阿慢 发表于 2014-3-31 00:46
说来听听?


白天用手机发的,就直奔主题了。到家了,用电脑好好码点字说说我的体会。
[/quote]

慢神威武

作者: IntoTheWind    时间: 2014-3-31 08:25
阿慢 发表于 2014-3-31 00:46

白天用手机发的,就直奔主题了。到家了,用电脑好好码点字说说我的体会。


慢侠厉害. 你这个单独开个课题比较好, 跟着这个后面, 平白埋没了这块好玉.

这里只是个概念之争, 我非常同意你说的一切, 就是不愿意管这些叫做pressure control.
我管这些叫做OSD, 以及Fore/Aft. 听起来我在胡搅蛮缠了, 所以就此打住了.

慢侠的总结让人受益匪浅, 希望继续写下去, 让咱们远程的, 也能学到一些皮毛, 多付点金币也乐意.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4-3-31 10:24
我还是角地入风大侠的意见有道理。这个归根结柢,是个逻辑问题,不是技术问题。c说pressure control是个独立的skill,俄角地逻辑上的确有错误,因为这并不是某个可以单独实施的技术手段,而是各种技术手段综合作用的效果。

c的三个competency,总结的很好。五个skill,就有点奇怪。pivoting和edging,俄角地没问题,是skill。stance and balance,timing and coordination,就有点概念模糊,谈不到是些严格的skill。pressure control,问题最大。

比如我们说这人的pressure control有问题,要改进,那么可否有一个独立的drill,单门用来改进它的?没有。

慢侠所说的压外刃,pressure over outside ski,很多时候其实是angulation的问题,可以通过比如内手推墙的drill来改进。angulation做好了,这个pressure的问题就解决了。所以自始至终,跟pressure control没几毛钱的关系。


作者: cat    时间: 2014-3-31 10:58
有压力,才有动力




欢迎光临 同雪网 SkiChinese.com 北美滑雪论坛 (http://skichinese.com/skichinese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