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雪网 SkiChinese.com 北美滑雪论坛

标题: KSIA vs CSIA Performance Skiing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4 00:43
标题: KSIA vs CSIA Performance Skiing
本回合我投KSIA一票
[youtube]eHmAgxhxo64[/youtube]

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4 06:00
新视频啊,这次KSIA很帅。
作者: 雪坷垃    时间: 2013-4-24 06:22
绿帽子那个是韩国人?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07:53
脖子angulation在racing中的范例:



According to GG (Greg Gurshman),racer在一个弯的上半截是不angulation的,而应竭尽全力伸展外侧身体,以使雪板最大限度地远离身体,获取最大的动能。angulation出现在弯的下半截,逗号状弧线的尾巴部分。

那么是否可以说日韩技术只滑racer的上半截,北美技术只滑racer的下半截呢。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2:25
G.G.关于racing当中的inclination与反弓一篇论文,编译供参考。最近一直在看G.G.的网站,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,以后有机会再说:


众所周知,刻滑需要立刃。老式长直板时代,racer们需要膝部和髋部的反弓,才能达致足够的立刃角度。但是建立在长度较短,side-cut较大的新式雪板基础上的现代技术,立刃完全是通过inclination实现的。

inclination不是简单地倒向一侧,而是整个身体倒向下个弯的弯心:向内,向前。





黄线标示出身体部位对齐的方法。弯外侧身体完全打开。外腿伸展。髋部、肩部与雪板squre。

肩部髋部必须同步,作为一个整体运动。肩部先动将导致过早的内脚称重。

这个阶段(立刃),膝部髋部的反弓应减低到最小程度或压根没有。如下图所示:



过早反弓,将使racer处于所谓“loced positon”,事实上限制了发力,不能达致最大限度的edge gripping。

下图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分析:



图中的a,通过膝、踝部反弓立刃,b则通过整个身体的inclination立刃。虽然两者达到了相同的立刃角度,但雪板离开身体重心的距离,rb,大于ra。

根据方程式,(E) = M x R,在相同入弯动能的前提下,雪板离身体较远的方式,制造出较大的转向能量。

下图是瑞典的Frederik Niberg比赛片段,从中可以看出,在弯的初始部位,立刃阶段,是没有反弓的,反弓出现在弯尾:



通过inclination立刃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随着弯的进展逐步打开。过早进入高立刃角度容易造成“edge lock”,同样妨碍速度。这是一门艺术,需要多年的磨炼才能掌握。

以下是来自奥地利的Hermann Maier的一个gs序列图:



图中红门至蓝门间的transition,事实上是(身体的)cross over,和(雪板的)cross under的合二为一,导致一个身体重心的向前、向下个弯内侧的猛烈的“投射”效应。

这个猛烈的投射效应,保证了maier在大幅度inclination立刃的同时,仍可保持肩部、髋部与雪板三线平行。

现代技术中,反弓不再是立刃的主要手段。反弓是用来维持立刃角度的,在弯的末尾,而不是制造立刃角度,在弯的初始部分。总是先由inclination立刃到足够的角度,才有弯的末尾,需要保持外腿伸展时,通过反弓维持立刃。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2:30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4 13:25
G.G.关于racing当中的inclination与反弓一篇论文,编译供参考。最近一直在看G.G.的网站,有很多有意思的发 ...

再解释一下物理的那部分把,我没太明白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2:45
还是没明白。。。

1. 那个能量的公式是什么意思。 E=M*R?

2. 控制的是哪个变量,我没跟上思路。。。 能从向心力的角度解释么?
作者: snowride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2:49
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3:02
G.G.或者是个训练有素的skier和coach,却真谈不到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思想者和表达者。他的文章真的很难翻译,定义分歧,跳思路,说车轱辘话,很多地方甚至前后矛盾。当然,也可能是我对滑雪的理解过于粗浅,或英文水平不够造成的。

很早以前干媒体的时候经常翻译新闻报道,很少碰到这些问题的。这些技术文章简直要摆俄逼疯了。

俄大体认同前面j少侠的意见,racing因为要绕门,有很多战术性的技术变化,跟recreational skiing不能一一印证。照G.G.的说法,racer比赛时追求的是这样一个形状的弯:



用G.G.的话说,是一个逗号。百分之80的角度,是在顶部转掉的,因此要在弯顶选择某种激烈的技术手段,就是整个身体的inclination,不要angulation,用以最大化转向动能。弯的后半段走一条渐直的弧线,重心逐渐压向内脚尾板,所以需要angulation保持外板角度和压力,避免完全内脚称重。俄的理解,目前就是这样。

俄真的怀疑这时的angulation甚至HH意义下的反扭counter acting,其实也是bracing动作,用来撞门的。但看遍G.G.的文章,没有讨论这个。俄觉得撞门那一下,不管是gs的大门还是sl的杆子,那么高的速度条件下,对身体重心和平衡一定是有影响的,不可能完全没有bracing动作。

日韩流也是recreational,还是要走真正的圆弧,所以没有后半段的angulation,反弓反扭之类,但是初始部分,特别是身体重心向下个弯的弯心全力“投射”那下子,真的很像racer的技术。

都是瞎猜瞎扯,说错了嫩笑笑就得。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3:09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4 13:45
还是没明白。。。

1. 那个能量的公式是什么意思。 E=M*R?

俄想这可以用抽鞭子做类比。只要你能甩起来,长一点的鞭子,抽到鞭子头上的力量总是比短的大。这里身体重心到雪板的距离就是鞭子的长度。距离越大,离心力越强,作用到雪板上的能量也就越大,edge gripping就越好。俄的理解就是这样。还是那话,说错了嫩笑笑就得。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3:18
本帖最后由 firehwak2018 于 2013-4-24 14:20 编辑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4 14:09
俄想这可以用抽鞭子做类比。只要你能甩起来,长一点的鞭子,抽到鞭子头上的力量总是比短的大。这里身体重 ...


好吧。。。 鞭子的原理跟这个不太一样,鞭子靠的是机械波,具体细节比上面的力学复杂了不知多少倍,我还没研究过,超出我的数学范围了。。

http://math.arizona.edu/~goriely/Papers/2003-PhysD(whip-waves).pdf

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3:26
咋又歪到竞技上去了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3:37
我还是觉得racer和recreational skier是两套截然不同技术, 一个山之阳, 一个山之阴, 能种的东西差别大了去了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4:59
韩国人估计拿到CSIA L4的不少,这次既然来切磋,估计都是按照CSIA的路子来再加入他们自己的东西,所以滑的很好。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5:02
这次来的选手觉得比interski上的滑的强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5:12
本帖最后由 chalpha 于 2013-4-24 16:14 编辑

interski肯定是展现自己的技术,说不上谁强谁不强吧。
口味问题,好比正宗中餐很多老外觉得没法吃一样。
作者: IntoTheWind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5:14
坡太平缓了,换个45度的看看
作者: KuoiGuaBoarder    时间: 2013-4-24 18:50
[youtube]SfZLj7DiPBA[/youtube]

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2:59
俄总是比较感兴趣的一点,是style选择背后,客观条件的规定性。日韩(也包括中国的大部分)属于小体型人种,运动素质跟欧罗巴类型人有差距,某些方面强,某些方面弱。我觉得这些往往决定了他们对style的选择,或进行适应自身条件的发展。

——欧洲的人种差异也是蛮大的。俄看到的说法,北欧诺迪克类型,南欧地中海类型,是两个极端,更多的还是中间类型,即阿尔卑斯类型。这三个类型的运动素质也有各有短长,不可一概而论。但在与东亚的所谓亚美人种对比时,还是可以看成一个整体。

滑雪不太知道了,足球的例子,近20年东亚地区发展最成功,进步最大的日本,在个人技术体系上完全学巴西,就是一种主动选择。据称他们进行过科学测量,拿日本人的运动素质指标,跟主要足球强国做对比,结论是更类似巴西人,才决定学巴西。

很早以前看过一个资料,说到奔跑能力,北欧人种某个年龄段,百米速度12秒左右有相当比重,但在中国,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了之类(具体忘了,只是举例,不必太当真)。可见差距多大。日本只能更差,不会更强。

大体上肌肉力量,身高体重,奔跑(纵向运动)能力,是东亚人种的弱项;横向运动平衡却是强项。在足球来说,同样是射门,日本人学来的巴西技术动作非常大,激烈,是运作整个身体的发力,跟北欧人,比如多数英超球员的以髋部为基准,协作上下身的发力动作大异其趣。这跟两方面在滑雪style上的差异真的很接近。俄看到的日韩滑雪技术,反弓的基点在脖子,是把脖子以下都扔出去发力(压板)了,是一个非常激烈的发力方式。北美类型的技术,从腰髋部反弓,只扔出了下半身而已,相对不那么激烈。所以俄想在日韩方面,这或者也是某种适应自身身体条件的主动选择,扬平衡能力之长,避体重、身高、肌肉力量之短。

上面扯了半天racer的脖子angulation,意图就是要说明,这是一种激烈的发力方式而已。当然racer那样做是要更快更强,尽最大可能在fallline前面转过弯来,日韩的recreational skiing也这样则只是扬长避短。

回到我们自己,其实中国人的南北体格差异,在体育上也是长盛不衰的话题。中国北方人是所谓亚美人种远东类型,在亚美人种里几乎是最大体型的(仅次于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),南方人则是所谓南方类型,是远东类型向东南亚类型的过度。两者在身高体重,身材比例,肌肉类型上,都有相当的差异。那么就比较复杂了。日韩滑雪技术,北美(以欧罗巴人种为主要目标的)滑雪技术,哪个更适合你呢?

俄当然不会拿这个当课题跟大家讨论,因为这不重要,你愿学哪个就学哪个,能学哪个就学哪个,得到乐趣就好,不关别人什么事。但既然是扯淡,想想其实也怪有意思的。

一个普遍的误解,是中国的南方类型跟日韩接近。据俄所知,其实不是这样。韩国人主要的是北亚类型,日本人则是北亚和南岛类型的某种混合。中国人的南方类型,却是远东类型向南岛类型的过度。运动素质上,中国的南方类型其实是以爆发力见长的,肌肉力量素质更好。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3:12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5 13:59
俄总是比较感兴趣的一点,是style选择背后,客观条件的规定性。日韩(也包括中国的大部分)属于小体型人种 ...

原来我肌肉素质力量更好
作者: 雪坷垃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3:30
另外,日本人的技术来自于奥地利技术的传承,当然后来加上了他们自己的发挥。从这点上来说,我并不认为某某些动作更适合东亚人种或者小型的体格这样的论调,如果是这样,那么怎么解释奥国人和日本人会用类似的style呢?

现今的奥地利的技术多重多样,有的利用超大反拧+反弓(譬如sofa ski school那种),有的则比较像日系那样直接往弯里倒。他们是个比较开放的环境,只要你脚底功夫到家就没有人会管你什么style,这些人都可以拿到证书,然后上雪场教人。

angulation这个东西,今年我有些不同的看法。我认为它并非必须的。外脚承重也并非一定要通过angulation来实现,事实上它能起到一定调整作用,但不是决定性的。racer之所以要大反弓(其实现在的他们是上体直立,而早些年是要过度反弓的,这个和板型有关),很大程度是为了交换方便。上体直立,只有胯部以下交换,这样速度更快;而且上身直立,过门的时候也能靠的门更近(正是这个原因,早年的过度反弓被抛弃,因为前一个弯反过去、下一个弯反回来,这样反而影响效率)。
这些缘由,对于不过门的滑行来说,都是不存在的。

归根结底,style只是style,对recreational skier来说,某个style很大程度上可能只代表当地当时的风气和审美,并非真正比其他的style更有科学性。就比方说前几年日本人技术赛全都不稳,全都滑着抖抖索索的大弯,全都扑腾着换刃,我私以为这是他们认为这样摇曳多姿很好看、走在平衡的边缘感觉很拉风,那些选手并非没有能力把弯滑的更稳点,但滑的稳的分数也不会更高。现在风向一变,大家都滑稳了,也许只是他们欣赏的东西改变了,仅此而已。

当然对于racer来说,效率第一,就没那么多说道。racer并不需要10个评委来为你打分,只需要记时间即可。所以racer的技术相对来说是统一的。


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3:32
我现在的感觉是一点点的angulation是恰到好处的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4:22
本帖最后由 chalpha 于 2013-4-25 15:25 编辑

[youtube]jFMLWRbLobY[/youtube]

这有个SL FREE SKIING的
可以看出incline很大,angulation很少(和比赛相比,比赛上身完全正直)。
作者: IntoTheWind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5:30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5 14:32
我现在的感觉是一点点的angulation是恰到好处的

稳定滑行的Angulation的角度,可以根据立刃角度, 以及速度,算出来的,是个物理决定的死东西, 跟Style没啥关系.

Style的选择其实是速度的选择,速度决定了Angulation.

换刃Inclination要比Angulation简单快捷, 所以日韩系看起来灵敏.
Angulation要稳当,控速更有效,所以陡坡, 雪包就要Angulation.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5:35
IntoTheWind 发表于 2013-4-25 16:30
稳定滑行的Angulation的角度,可以根据立刃角度, 以及速度,算出来的,是个物理决定的死东西, 跟Style没啥关 ...

所以问题就是,我可以选择在平衡边缘徘徊,而不追求稳定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6:22
突然觉得双轴就是全身Steering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6:32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5 16:35
所以问题就是,我可以选择在平衡边缘徘徊,而不追求稳定

[youtube]pj5MNVGYA3s[/youtube]

Ski the Slush :whole body tips on edge (无反攻). Bend the downhill leg to cross over(小燕子飞飞).


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5 16:42
chalpha 发表于 2013-4-25 17:32
Ski the Slush :whole body tips on edge (无反攻). Bend the downhill leg to cross over(小燕子飞 ...

这个视频好
作者: devilsponge    时间: 2013-4-25 21:19
雪坷垃 发表于 2013-4-25 14:30
另外,日本人的技术来自于奥地利技术的传承,当然后来加上了他们自己的发挥。从这点上来说,我并不认为某某 ...

"这些缘由,对于不过门的滑行来说,都是不存在的。"

犀利, 很犀利。。。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6 22:58
本帖最后由 checkmoteur 于 2013-4-27 00:03 编辑

俄查了半天,觉得GG这里所谈公式,好像应该是经典力学的角动量(Angular Momentum)公式:L=RxP。r可理解为半径,p是线性动量,等于转子的质量乘以速度。按这个公式去套,质量速度大体相等的情况下,雪板离开身体重心越远,所获得的的角动量越大,仿佛说的通。

前面也说过了,GG只是个滑雪的,武巴超,写起文章来前言不搭后语,所阐述的物理原理实在未必靠得住。俄又是个学文科的。呢个年代初三第一年,高一第二年,高二分科,才学了两年就跟物理拜拜了。还算学的不错,也早忘干净了。上面竟然说到向心力/离心力那边去了,已经误导了大家。这里如果又说错了,个人觉得也很正常,先原谅自己了。

俄虽然学文科,年轻的时候荷尔蒙作祟,也曾武巴超了几年。迷足球,迷搏击,都是激烈运动。现在迷了滑雪,看待滑雪,也免不了走武巴超路线,往激烈的方向去。坐缆车张望,上网看视频,首先注意的就一件事:发力。

滑雪发力,就那点子事儿,曰压雪板,压到reversed camber,压到你所需要的转弯半径、转侧弧线、抓雪力度,齐活。那么哪种方式激烈,哪种温和,哪种易于控制,哪种难于控制,一目了然。

先扯个淡,看下面那副图:



同样是高侧位踢,哪个发力更为激烈,力量更大?标准答案,后面那个。判断方法很简单。第一个,上身正面和踢出腿正面,在一个平面上,意味着这人是以膝部为弯折点发力,抽打出去的,是小腿。第二个,mirko的上身正面与踢出腿正面,呈角度关系,意味着他以髋部为弯折点发力,抽打出去的,是整个腿部,大腿+小腿(通常还有一个小腿的二次鞭打过程,在这里不重要)。

这是因为抡出去的质量较大,还是半径较大,又或兼而有之,导致打击力更大,俄就不扯了。物理原理俄没什么信心,扯也扯不清楚。但俄可以确定地告诉你,两种俄都有试过,后者不但更大,而且大太多了。

有点概念的都懂这个了。前面那个是中式散打的边腿或鞭腿,就是一种速度型的踢法。后面那个厉害了,泰式扫踢,要你命的。

至于说哪种踢法更具控制力,更为收发自如,一目了然吧。

那么各位差不多也猜到了,转个弯回来,俄要说的是什么。

一言以蔽之,髋部angulation,是散打的边腿。所谓脖子angulation,是泰式扫踢。后者是一个更猛烈的发力方式,可以把更多的体重投射到雪板上。同时也是一个较少控制的发力方式,全力以赴,缺乏回旋余地,不利于应变——假如把angulation,同时也视为发力动作的一部分,而不仅仅是用于平衡和控制压力,这个说法成立的话。

提示一点,俄上面所说这些印象,其实就是从这个视频来的: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M8pBkdF1Lk

谈到所谓日韩style,在且仅在这个视频里,把脖子angulation看做发力方法的一部分,仿佛是说服力的。俄反复地看他在一个弯的末尾,怎样积极地前压重心蓄力,过transiton后,又怎样以脖子为“锚点”,脖子以上忽然减速乃至停顿,制造出脖子以下的整个身体被猛烈地“扔”向雪板的效应,跟俄所熟知的足球或搏击的发力,真的太相似了。

这个视频之外,即便是韩国的短弯视频,也没有类似这样的发力。日本的长弯,则确如雪女侠所说,纵然作法上相似,却比较舞蹈化,没有这样的力度。或者真的是他们的竞技导向造就的(具备这种潜力,但没有这样做)。

髋部angulation在发力意义下,是如何的较为温和,诸位可以参看主楼视频,最后有个c前k后一起滑的片段,应该比较清楚。总之,当以髋部为锚点时,“扔”向雪板的,只是下半身而已(这也是为什么canadian style需要steering,主动地扭腿走high-c么)。

GG文章不认同在racing里angulation(需要极力压雪板的逗号弯的顶),应该也是类似的意思吧。只是丫真说不清楚。

在这个基础上,俄前面说日韩滑雪style会不会有类似足球的作法,进行了适合自身身体条件(身高体重)的调整,也合乎逻辑,虽然仅仅是猜,猜错了也绝不坚持。一切以雪女侠的观察为最终结论吧。

At this point,J少侠前面那个尖锐的命题,似乎是有答案的,即滑雪发力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。参考日韩的例子,如果走韩式,上面那个视频的路线,那就真的是主动的。走日本技术大赛路线,等地心引力把自己的体重拉到雪板上,就是被动的吧。一样的技术体系(俄认为的),不同的个人选择。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7 00:28
这个物理是对的
作者: 雪坷垃    时间: 2013-4-27 06:38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6 23:58
俄查了半天,觉得GG这里所谈公式,好像应该是经典力学的角动量(Angular Momentum)公式:L=RxP。r可理解为 ...

抱歉了,大侠。以前一直在插科打诨,因为我以为你也在开玩笑,竟然创造出脖子angulation这么个闻所未闻的词汇。

我认为脖子angulation等同于没有angulation。

从体重分配的角度来说,脖子往上只有很小的一颗头颅,这货究竟直着弯着根本不影响滑雪的时候的体重分配;从发力的角度来说,这个关节也是非常柔弱,周围的肌肉也没力气,根本起不了带动作用。
我不懂那些打斗运动的门道,但我想你可以甩腰、甩大腿,但总不能甩脖子,更不能脑袋固定住甩肩膀以下的部分,除了扭伤以外应该获得不了啥好处。

之所以需要脖子angulation,无非是因为身体的侧倾太大又无反弓,如果脑袋也跟着一起往下倒,到一定程度视野受限,看不见需要看的东西,这时候就需要把脑袋抬起来一点儿。滑雪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调整视野,特别是高速的时候,脑袋的方向有时候不能和上身完全一致。

神马“脖子angulation是更激烈的发力方式”,我解读为“没有angulation是更激烈的发力方式”,这点我是赞同的。angulation可以带来更大的立刃角度,却不利于将力量直接作用在雪板上,所以可以用适当的angulation调整体重分配,但不能过度。
作者: checkmoteur    时间: 2013-4-27 14:07
本帖最后由 checkmoteur 于 2013-4-27 15:24 编辑
雪坷垃 发表于 2013-4-27 07:38
抱歉了,大侠。以前一直在插科打诨,因为我以为你也在开玩笑,竟然创造出脖子angulation这么个闻所未闻的 ...


头颈肩附近是人体最强壮的肌肉群之一,哈哈。

脖子发力,最典型的就是顶头球。虽然极少场合是脖子单独发力(身体合力较多),但永远有大量头颈肌肉的参与。

当然俄这里所扯的也还不是这种情况。俄说的其实是把脖子angulation,用为一种发力的方法,而不是就用脖子发力。

在此,脖子仅仅作为一个joint,如同hips,一个可以弯折的关节,在起作用(当然也需要一个强壮的脖子)。

比较贴切的例子,就是二节棍。脖子也好,hips也罢,其实就是两截棍子中间的铁链,是一个joint,活动关节。

二节棍打人,开始的时候,手中那截,和joint那头那截,是作为一个整体抡出去的。到了发力瞬间,手中那截就要忽然慢下来(甚至停止),制造两截棍子之间的速度差,把joint那头那截猛甩出去,构成一个惊人的打击力量。

滑雪来说,angulation之后,保持正直的的身体部位部位(hips angulation是整个上身,脖子angulation则仅仅是头部),可看做二节棍握在手里那截,此外的部分,看做铁链那边那截,就相对清楚一些。

脖子angulation之后,外边那截棍子,显然更长更重,打出去就更狠。

把脖子作为弯折(那个韩式滑雪就是弯折)或转动关节,以投入更多的体重去发力,在各种体育项目中很常见。典型的是标枪(作为转动关节):



发力前后,身体朝向转动几乎180度,面部朝向却没有什么变化。就是说这个发力,调动的是脖子向下,整个身体(上身加下身)左右转动的力量,而不仅仅是上身(以腰髋部为转动关节)。

足球的射门动作,特别是小个子球员的:



这里脖子的作用相对复杂,既有弯折(类似韩式滑雪,但是上下方向的,抬头低头,而不是左右),也有转动(类似标枪)。弯折的部分,下巴贴胸口,是把脖子以下的体重,向前抡出去;转动的部分,则是面部朝向发力前后保持一致(做到极致的时候甚至造成一个“猛回头”的观感),尽可能让脖子往下的体重参与左右转动,以获取最大效果(只是简单拆解,说明发力流程,事实上是反转再反转,类似三节棍)。

这副图上的roberto carlos,1米6几的个头,以巨大的射门力量著称,不是肌肉力量那么简单。日本足球个人技术要学巴西,为的就是这个。

俄当然同意说angulation之类的功能,首要的还是平衡和控制,这个没有问题。只是觉得在发力方法意义下,其作用少被谈及,才着重一下。当然不讨论这个,对咱们没什么影响。滑雪真的是不需要主动、激烈地去发力,也可以滑的很好的一种运动。

racer面临的情况比较极端和复杂。赛道上有些弯的设定,真的需要非常激烈的主动压板发力,才转的过来,尤其gs。压到死也转不过来,还要stivoting,已经跟老式雪板滑法没什么两样。

racer的例子见这个视频: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BDS_JujTDk

俄的看法是大体上,在hips angulation过旗门之前,侧倒立刃瞬间,carlo janka也有一个脖子angulation的动作。只是因为弯间距离太短(或者他的速度太快),没有韩国那个视频上那么明确。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7 14:45
[youtube]_QddY9RY-7E[/youtube]
贴一个意式技术视频,主讲INCLINATION,意式技术。
要点:TRANSITION时候主动INCLINE入下一个圆心。
           到滚落线之前都没有反攻。
作者: 雪坷垃    时间: 2013-4-27 14:53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7 15:07
头颈肩附近是人体最强壮的肌肉群之一,哈哈。

脖子发力,最典型的就是顶头球。虽然极少场合是脖子单独发 ...

脖子angulation是为了保持脑袋正直。故上身正直的状态下,脖子就不需要有angulation,反之就需要有。否则脑袋都歪着,运动中看到的东西也歪着,当然于平衡无益。

除此之外无其他意义。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7 23:16
chalpha 发表于 2013-4-27 15:45
贴一个意式技术视频,主讲INCLINATION,意式技术。
要点:TRANSITION时候主动INCLINE入下一个圆心。
      ...

主动Incline的感觉很好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1:22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8 00:16
主动Incline的感觉很好

大侠最近又突破了?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3:04
chalpha 发表于 2013-4-28 12:22
大侠最近又突破了?

最后一趟的感受,但那基本上是一个月以前了。。。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3:19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8 14:04
最后一趟的感受,但那基本上是一个月以前了。。。

北美那边有夏天滑雪的地儿吗?
作者: firehwak2018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3:24
chalpha 发表于 2013-4-28 14:19
北美那边有夏天滑雪的地儿吗?

据我所知没有。。。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3:34
firehwak2018 发表于 2013-4-28 14:24
据我所知没有。。。

[youtube]kCOMyIb7f0Q[/youtube]
试试这个?
作者: chalpha    时间: 2013-4-28 19:02
checkmoteur 发表于 2013-4-26 23:58
俄查了半天,觉得GG这里所谈公式,好像应该是经典力学的角动量(Angular Momentum)公式:L=RxP。r可理解为 ...

这个是怎样发力的,有脖子angulation吗
[youtube]H7bAgxc_LGk[/youtube]




欢迎光临 同雪网 SkiChinese.com 北美滑雪论坛 (http://skichinese.com/skichinese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